在经历缺货、价格暴涨之后,芯片产业仿佛迎来了冷静期。
据央视财经报道,一款意法半导体的芯片在2021年一度上涨到3500元/颗,到2022年已经下滑至600元/颗,跌幅超8成。无独有偶,意法半导体另一款芯片的单价已经从2021年的200元降到了目前的20元,跌幅达9成,呈现出跳水式下跌的状态。
与此同时,其他消费电子芯片的价格也出现回落,LED照明产品中的发光芯片和驱动芯片的单价均下跌了两位数的百分比,MCU的单价从此前的一两百跌到了现在的几十元。
从手机方面来看,今年以来,由于需求的下跌,各手机厂商砍单不断,导致芯片厂商陆续接到延迟发货或取消订单的通知,供给过剩的现状开始显现出来。
上海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学荣表示,砍单肯定有,因为大家的需求没有了,自然订单就会延后,推后提货,或者取消订单。 现在就是供过于求,订单自然就减少了。
报道称,高通到目前为止已经减少了15%的骁龙8系列订单,并将在年底将两款旗舰移动芯片的价格调低40%左右;三星电子表示,手机存储芯片库存较高,未来的销售可能会进一步走弱,公司正在努力去库存。
据称,PC领域的芯片厂商Intel、AMD、NVIDIA、美光等都对下半年的出货量做出了下调动作。
日前,中芯国际联合CEO赵海军称,目前与消费电子相关的部分芯片的供应超出了预期,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,当终端需求下滑的时候,厂商们开始减少从芯片设计商拿货,芯片设计商会急于清理库存,从而做出叫停代工厂、要求产品不下线等举动。
对于芯片从产品短缺到价格跳水这个急转直下的变化,赵海军表示,2022年上半年,半导体行业受到双重周期叠加的影响,一方面是全球经济压力增加、消费动力不足,另一方面则是半导体进入了本身的下行周期,此前电子产品加速消费,半导体产能急速扩张,到目前,部分环节已经率先进入了去库存阶段,这一轮周期调整至少要持续到2023年上半年。
2021年,全球芯片市场共出货1.15万亿颗,芯片厂商们的扩产使得库存水准不断增加,据日经新闻报道,以全球近2350家芯片相关的上市制造公司为统计对象,得出各厂商在2022年第一季度的库存金额比2021年年底暴增约970亿美元,库存剩余量和增量均创下了近10年来的新高。
同时,各路资本涌入半导体市场、各国加大力度砸下补贴等举措,也使得市场开始担忧未来芯片产能会进一步加剧。近期,尤其以美国527亿美元的芯片法案最为引人关注,美光、高通和Global Foundries、英特尔等厂商新的芯片工厂已经在路上了。
不过,眼下的芯片产业,可谓冰火两重天。
一方面是消费电子领域的产品价格骤降,另一方面则是汽车电子领域的产品订单猛增,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状况。
中芯国际CEO赵海军指出,虽然消费电子芯片市场周期遇冷,但目前汽车电子芯片的供应依旧相对紧张。
汽车行业数据预测公司Auto Forecast Solutions(AFS)的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8月14日,全球汽车市场由于芯片短缺累计减产约299.73万辆,预计到2022年底,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将达到383.62万辆。
可见,随着新能源汽车浪潮的逐渐推进,汽车芯片依旧紧俏。
其实话说回来,即便对短期遇冷的消费电子芯片而言,经过周期调整之后,也还是会重回平衡点的。
毕竟,只要科技在进步、半导体之战没有止息,芯片产业就仍然占据着持久重要的地位,近期芯片人才薪资翻倍增长也佐证了这一点。
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我国芯片相关企业超40万家,其中26.8%的企业成立于1年内,可见热度不减。
或许,当半导体产业的各个环节都能实现国产化替代的时候,当研发、技术、工艺、制造的投入有更多收获的时候,整个产业生态会迎来新的改变。
52RD.com 微博关注:http://weibo.com/52rd 微信关注:admin_52RD推荐 | 热评 | 热门 | MORE>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