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2日,“第10届 EEVIA年度中国硬科技媒体论坛暨产业链研创趋势展望研讨会”在深圳举行。
会上,来自英飞凌、兆易创新、Imagination、ADI、加贺富仪艾电子等企业的高管和Omdia中国的首席顾问均发表了演讲,分享了各家当下的技术发展以及对产业链未来趋势的展望。
EEVIA首席咨询师兼总经理赵艳、旦恩资本合伙人刘旭、Omdia中国首席顾问王珅、招商电子研发中心董事总经理&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鄢凡、华兴新经济基金董事总经理尹弘共同出席了后续的圆桌会议,针对“数字叠加双碳浪潮下硬科技产业生态发展逻辑趋势”进行了讨论。
总体来讲,大家对于整个硬科技产业链是长期看好的,对国产替代也寄予了较高的期望。
▍全球市场不稳定,对国内硬科技的影响?
首先,针对当下全球市场不稳定、欧洲能源短缺等问题,华兴新经济基金尹弘表示,作为一级市场投资者,会更加关注5~10年乃至更长周期的产业机遇,招商电子鄢凡则从国内智能手机兴起的角度出发,阐述了对相关产业国产化的期许,整体来看,国内相关产业依然拥有很多机会。
▍芯片投资过热,市场走向如何
对于目前半导体产业投资过热的现状以及国产化替代问题,Omdia王珅表示,在前两年的热潮之后,如今行业并非遇冷,而是芯片产业本质显现的过程,目前国内的芯片产量很高,后续需要在高端芯片上进行国产替代。
华兴新经济基金尹弘表示,目前芯片产业确实有投资过热的现象,但在双碳的大背景下,在行业整合之后,芯片作为双碳和数字经济的底座,相信产业会迸发出更大的价值。
▍硬科技的国产替代周期
在技术积累、产业协同、人才培养的周期方面,旦恩资本刘旭表示,终端消费带动着硬科技产业链的发展,从之前的PC、智能手机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,相信国内会有更多优秀的企业崭露头角,但从时间来看,可能需要超过十年时间,仍需等待。
招商电子鄢凡表示,虽然要形成完全的国产替代,时间会很长,但国内的土壤是足够支撑芯片产业崛起的,其在2008年进入二级市场做电子行业研究,当时电子行业板块市值只有800多亿,如今已经增至数万亿,可见产业增长之迅速,而且,自2019年以来,国内终端产品开始陆续采用国产芯片,所以长期来看,国产替代的机会还是很多的。
尹弘表示,从土壤到人才的角度,以及从多年产业的发展来看,或许十年实现完全替代不太现实,但更长期的时间维度是有可能实现的。
▍未来关注的产业方向
对于未来一年将关注的产业赛道,大家也相继发表了观点,从长期的角度来看,从能为未来生产力发展带来推动力的角度来看,在数字化趋势上,关注的产业基本分布在数据中心、云分析平台、新能源、智能化(智能汽车、AR/VR等)方面,把目光聚焦在了相关产业的国产替代方面。
其实,国产化一直是近年来市场十分关注的问题,既因为国内相关产业的兴起,也源于被层层限制后的警惕。
从目前来看,相关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资本市场虽然短期遇冷,但长期依旧会奋战在相关产业方向上,至于何时能实现大家心中的目标结果,还需要拭目以待。
推荐 | 热评 | 热门 | MORE> |